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12/09《經濟日報》專欄: 厚植實力 挺過產業寒冬
2015/12/09

 

                       厚植實力 挺過產業寒冬

動盪不安的2015年即將進入尾聲,除了神出鬼沒的黑天鵝之外,相信不少人應該正描繪著、期待著一個嶄新年度的到來;可惜的是,若收攏眼下的各種情勢研判,2016年的全球經濟恐仍持續「緩中帶憂」的格局。
首先是即將進入升息循環的美國,勢將維持現行的寬鬆銀根基調,以免澆熄好不容易出現的成長火苗;歐洲受恐怖攻擊事件的餘波盪漾,想必加碼資金大放送的機率不低;日本狀況則是時好時壞,安倍三箭效力已成強弩之末,穩定復甦之路恐是遙遙無期。
而中國這條巨龍的發展明顯減速,現正忙於積極轉身的結構性改革,能不能「頭過身就過」尚有待密切觀察,但這轉型維艱的過渡時期難免連累一大串原物料出口國與其他新興國家,當然也包括出口高度依賴中國的台灣經濟。
台灣自有官方統計以來,已歷經14次景氣循環,上一次的景氣谷底落於2012年1月,約莫是各位讀者記憶猶新的歐債風暴時期,隨後進入第14次循環的擴張期,直到今年3月出現代表景氣有衰退之虞的黃藍燈,分數一路下探、似已進入收縮期,一連亮出五顆衰退藍燈,未來仍無法確認將伊于胡底……
若各位讀者對經濟變化稍有涉獵,不難理解景氣循環其實十分類似自然的四季更迭,由谷底而擴張,擴張至高峰而收縮,收縮到谷底後又進入另一個循環。
大自然有春暖花開,景氣也有春燕紛飛,大自然有冷冽寒冬,景氣也有蕭條殘冬,因此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當然也可以在景氣循環中一體適用。
易言之,在春去冬來的交互遞嬗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實屬稀鬆平常。
企業也是如此,在時代典範轉移及科技日新月異的加乘影響下,無法有效升級轉型、積極創造附加價值者,很自然就會走入歷史,成為警惕後世的失敗教訓,反之當然就能歷久彌新、再攀巔峰、永續發展,成為時人傳誦的經典代表。
前者案例不勝枚舉,像是筆者年幼盛極一時的活版印刷業,在進入電腦時代後消逝殆盡;底片沖洗業也隨著相機巨擘柯達公司的破產而銷聲匿跡;曾經是工業社會最重要發明之一的電報通信業,很早以前就不敵電話、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等新科技的大肆進逼而退出市場。
後者案例也不計其數,典型例子如不斷推陳出新、致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美國蘋果公司;曾為明日黃花的台灣紡織業,如今已成為引領時尚潮流的文創產業、甚至是開發機能布料的高科技產業;還有昔日人皆有之的平價代步工具-自行車,在國內業者的攜手合作與戮力研發下,早已搖身一變成為代言台灣樂活形象的最佳跨國品牌。
細究這些已消失vs.再出發的產業,相信各位讀者不難發現,箇中關鍵在於體察外部變化與內部快速因應。以自行車產業為例,台灣業者在那個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慧眼洞悉cost down策略的侷限性,決定逆勢串聯提升產品價值,並進一步占據全球量產規格的制高點,才有機會成就今日自行車雙雄的輝煌成績。
個別產業如此,整體社會也不例外,景氣起伏實屬常態,厚植自身優勢實力,精準研判未來趨勢,設定目標努力衝刺,才是日後台灣能否持續在國際間嶄露頭角、發光發熱的必要條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作者是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

 

動盪不安的2015年即將進入尾聲,除了神出鬼沒的黑天鵝之外,相信不少人應該正描繪著、期待著一個嶄新年度的到來;可惜的是,若收攏眼下的各種情勢研判,2016年的全球經濟恐仍持續「緩中帶憂」的格局。

首先是即將進入升息循環的美國,勢將維持現行的寬鬆銀根基調,以免澆熄好不容易出現的成長火苗;歐洲受恐怖攻擊事件的餘波盪漾,想必加碼資金大放送的機率不低;日本狀況則是時好時壞,安倍三箭效力已成強弩之末,穩定復甦之路恐是遙遙無期。

而中國這條巨龍的發展明顯減速,現正忙於積極轉身的結構性改革,能不能「頭過身就過」尚有待密切觀察,但這轉型維艱的過渡時期難免連累一大串原物料出口國與其他新興國家,當然也包括出口高度依賴中國的台灣經濟。

台灣自有官方統計以來,已歷經14次景氣循環,上一次的景氣谷底落於2012年1月,約莫是各位讀者記憶猶新的歐債風暴時期,隨後進入第14次循環的擴張期,直到今年3月出現代表景氣有衰退之虞的黃藍燈,分數一路下探、似已進入收縮期,一連亮出五顆衰退藍燈,未來仍無法確認將伊于胡底……

若各位讀者對經濟變化稍有涉獵,不難理解景氣循環其實十分類似自然的四季更迭,由谷底而擴張,擴張至高峰而收縮,收縮到谷底後又進入另一個循環。
大自然有春暖花開,景氣也有春燕紛飛,大自然有冷冽寒冬,景氣也有蕭條殘冬,因此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當然也可以在景氣循環中一體適用。

易言之,在春去冬來的交互遞嬗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實屬稀鬆平常。

企業也是如此,在時代典範轉移及科技日新月異的加乘影響下,無法有效升級轉型、積極創造附加價值者,很自然就會走入歷史,成為警惕後世的失敗教訓,反之當然就能歷久彌新、再攀巔峰、永續發展,成為時人傳誦的經典代表。

前者案例不勝枚舉,像是筆者年幼盛極一時的活版印刷業,在進入電腦時代後消逝殆盡;底片沖洗業也隨著相機巨擘柯達公司的破產而銷聲匿跡;曾經是工業社會最重要發明之一的電報通信業,很早以前就不敵電話、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等新科技的大肆進逼而退出市場。

後者案例也不計其數,典型例子如不斷推陳出新、致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美國蘋果公司;曾為明日黃花的台灣紡織業,如今已成為引領時尚潮流的文創產業、甚至是開發機能布料的高科技產業;還有昔日人皆有之的平價代步工具-自行車,在國內業者的攜手合作與戮力研發下,早已搖身一變成為代言台灣樂活形象的最佳跨國品牌。

細究這些已消失vs.再出發的產業,相信各位讀者不難發現,箇中關鍵在於體察外部變化與內部快速因應。以自行車產業為例,台灣業者在那個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慧眼洞悉cost down策略的侷限性,決定逆勢串聯提升產品價值,並進一步占據全球量產規格的制高點,才有機會成就今日自行車雙雄的輝煌成績。

個別產業如此,整體社會也不例外,景氣起伏實屬常態,厚植自身優勢實力,精準研判未來趨勢,設定目標努力衝刺,才是日後台灣能否持續在國際間嶄露頭角、發光發熱的必要條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作者是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