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09/15《遠見雜誌》「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專欄:島語
2016/10/12

島語
 
這是一個有關語言、誤解與愛的故事。
在故事開始以前,我想先請讀者們自問自答下列幾個問題:各位對於台北車站不時出現的東南亞移工聚會有何想法?偶爾會不會走進街頭巷尾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的東南亞小吃店?又是如何看待隔壁社區那些嫁來不過幾年的外籍配偶和她們的「新二代」?
不論你/妳的答案是什麼,也先不討論你/妳喜不喜歡,上述所描繪的人物與場景,早已成了未來台灣發展面貌中密不可分的人文底蘊。
因為根據教育部統計,每十個國小新生中,有一個來自新住民家庭。內政部移民署也推估,14年後(2030年),台灣25歲的青壯年世代,將會有一成三是新台灣之子。易言之,新住民已然是台灣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一份子,如何提供一個讓新住民可以展現主體性與鞏固自我認同的友善環境,不再只是一個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結構性問題,更應該具體昇華成為台灣日後持續前進與發光發熱的一大動力。
早年,由於國人的不願理解或刻板歧視,這些來自中國或東南亞的婚姻移民猶如隱身黑暗角落,不僅無法保留自己所熟悉的一切,甚至連子女都有可能在外界的壓力下,迴避自己的母親、隱瞞自己的新二代身分,更遑論了解來自母系的語言和文化,這些人的「母」語在層層委屈下失聲了。
如今,在公私部門的合力提倡下,隨著新二代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進行的反思與辯證,這些「新台灣之子」們逐漸從被服務者轉化成為服務他人的角色,而第一個希望服務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自己的母系血緣,和那些具有同樣經歷的外籍媽媽們,大聲說出自己與生俱來的多語天賦。
今年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大專青年組」首獎,正是由這樣的一群熱血青年,就讀於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大三學生奪冠,團隊中就有不少新二代,希望透過畢業製作的戲劇演出,向外傳遞出自己本身的省思與行動能量,進一步走入社區,與社區居民、新住民媽媽及許多成長中的新二代互動,以一種跨文化交流、接納與融合的方式,撫平彼此心中那些屬於「他們」的生命傷痕,從此時此刻起,只有「我們」相互交織出宛如新生的台灣「島語」。
歡迎對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十月初到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看戲,或是明年一月於美濃區合和里活動中心,讓我們一探台灣多元「島語」中的美麗與憂愁。
(本文同步刊載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這是一個有關語言、誤解與愛的故事。

在故事開始以前,我想先請讀者們自問自答下列幾個問題:各位對於台北車站不時出現的東南亞移工聚會有何想法?偶爾會不會走進街頭巷尾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的東南亞小吃店?又是如何看待隔壁社區那些嫁來不過幾年的外籍配偶和她們的「新二代」?

不論你/妳的答案是什麼,也先不討論你/妳喜不喜歡,上述所描繪的人物與場景,早已成了未來台灣發展面貌中密不可分的人文底蘊。

因為根據教育部統計,每十個國小新生中,有一個來自新住民家庭。內政部移民署也推估,14年後(2030年),台灣25歲的青壯年世代,將會有一成三是新台灣之子。易言之,新住民已然是台灣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一份子,如何提供一個讓新住民可以展現主體性與鞏固自我認同的友善環境,不再只是一個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結構性問題,更應該具體昇華成為台灣日後持續前進與發光發熱的一大動力。

早年,由於國人的不願理解或刻板歧視,這些來自中國或東南亞的婚姻移民猶如隱身黑暗角落,不僅無法保留自己所熟悉的一切,甚至連子女都有可能在外界的壓力下,迴避自己的母親、隱瞞自己的新二代身分,更遑論了解來自母系的語言和文化,這些人的「母」語在層層委屈下失聲了。

如今,在公私部門的合力提倡下,隨著新二代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進行的反思與辯證,這些「新台灣之子」們逐漸從被服務者轉化成為服務他人的角色,而第一個希望服務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自己的母系血緣,和那些具有同樣經歷的外籍媽媽們,大聲說出自己與生俱來的多語天賦。

今年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大專青年組」首獎,正是由這樣的一群熱血青年,就讀於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大三學生奪冠,團隊中就有不少新二代,希望透過畢業製作的戲劇演出,向外傳遞出自己本身的省思與行動能量,進一步走入社區,與社區居民、新住民媽媽及許多成長中的新二代互動,以一種跨文化交流、接納與融合的方式,撫平彼此心中那些屬於「他們」的生命傷痕,從此時此刻起,只有「我們」相互交織出宛如新生的台灣「島語」。

歡迎對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十月初到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看戲,或是明年一月於美濃區合和里活動中心,讓我們一探台灣多元「島語」中的美麗與憂愁。

(本文同步刊載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