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4/20《遠見雜誌》「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專欄:鄉愿
2017/04/24

一直以來,「倫理」都是各領域中的邊陲核心。邊陲的原因是,「倫理」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而且人人心中各有一把尺,該與不該、該幾分、不該又幾分,你、我看法可能都不一樣,很難成為一種標準量化的社會規範。

但「倫理」為何也是核心?因為凡事不可能非黑即白,總有一定程度的灰色地帶,每個人都有機會遊走於模糊與曖昧之間,如何取捨主要是取決於「倫理」,一念之差,或許並未逾越法律底限,但這「不倫理」的罵名,恐將一生如影隨形。

自去年底延燒至今的台大論文造假風波便是一例。人都會犯錯,只要事後知錯能改、從失敗中學習不二過,總會有撥雲見日的時刻,最怕的是執迷不悟、一錯再錯,縱使大羅神仙亦難相救。

那,目睹身旁的人犯錯呢?要不要多管閒事、出言規勸?或是視若無睹、置若罔聞?

「討好他人,沒有立場,昧於是非」,是孔老夫子對「鄉愿」一詞的解釋,又說「鄉愿,德之賊也」,說得白話些,就是個「濫好人」,用現代的語言說是「理盲又濫情」。

「鄉愿」很嚴重嗎?為什麼讓孔老夫子深惡痛絕?讓我們看看崇尚忍辱的佛教見解,佛教重要經典《法華經安樂行義》中說:「…若有菩薩行世俗忍,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此菩薩即是惡魔,非菩薩也,亦復不得名聲聞也!…」。

白話文解釋是,「如果菩薩只從世俗角度講求忍辱,卻袒護惡人、不去懲治敗壞佛教的惡人,讓那些惡人長期做惡、敗壞佛法,不能護持正法,這個菩薩就是惡魔、 不是菩薩,會跟那些敗壞佛法的惡人一起墮入地獄,不僅沒有資格被稱為大乘菩薩道的佛教弟子,甚至也沒有資格做聲聞學人。」換言之,菩薩須有大悲心,為護眾生,能懲治破法惡人者,才是真正的菩薩。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當菩薩,我們凡夫俗子只想平安過日子,「鄉愿」又不危害他人,就是為求自保而已…。

真的嗎?「鄉愿」既不害人又能自保嗎?德國宗教領袖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曾說:

「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

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拒絕鄉愿」,菩薩如是,孔夫子如是,西方宗教領袖如是,你、我亦如是!

 

(本文同步刊載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