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6/13《遠見雜誌》「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專欄:日積月累vs.打掉重練
2018/06/13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斜槓青年/人生」成了很多報章雜誌的熱門語,由於筆者很習慣使用「/」(slash)符號,所以刻意了解了一下相關內涵。「斜槓青年/人生」的概念最早是來自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Marci Alboher),在2007年出版的暢銷書《一人/多職:成功工作與人生的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

可能是理解或翻譯上的扭曲,讓有些人誤認「不開心就打掉重練」的兼差打工仔(多重職業、多種收入)就是「斜槓青年」;但筆者以為的「斜槓青年」,其實是一種人類多元潛能+去仲介趨勢所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

相信應該很多人同意,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擁有無限潛能,若能透過適度引導、栽培,並給予發揮舞台,每個人都可能是明日之星;別的不說,單看台灣社會中數以萬計的職業婦女,天天在晝夜兩個班之間切換自如,兼顧一家老小與上司要求,就可以充分體悟單一身分或職業的人生定義,其實並不符合人性與現況。

其次是社群網路與科技發展加速社會流動與組織變革,許多民間高手不再需要透過中介機構/企業來接觸消費者,這種去仲介化趨勢大幅度降低供需雙方的搜尋成本,讓彼此很容易可以在免費平台上各取所需,也因此塑造出許多有能力將點閱率變現的專業個人品牌(部落客、各類網紅等)。

但「斜槓青年」不是毫無門檻,某種程度必須是擁有多種技能的專業人士,而這些專業技能勢將得透過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獲得,換言之,「累積」是活出多元人生的關鍵因素。

舉一個人類老祖宗的例子來說明,在幾百萬年前、那個以狩獵採集為生的蠻荒時代中,按理動物很多、人很少、環境又天然,食物取得應該比現在容易;但人類經過長時期的嘗試與摸索之後,最終決定由狩獵採集走向農耕生活。

為什麼?筆者猜想,可能是因為前者無法累積,今天運氣好收穫頗豐,可以飽食一頓,但不知道下一頓在哪裡?就算有了下一頓,明天的糧食又在哪裡?萬一運氣不好,可能一整天、好幾日,甚至一整周都毫無所獲……,所以始終無法開枝散葉。白話點的說法,就是每一次都在打掉重練,每一天總得從零開始,時間永遠只花在如何覓食。

而後者,則試圖以耕種取代採集,並同步馴化動物替代狩獵,減少食物取得的不可控程度,盡可能擴充操之在我的比例,甚至開始使用獸力,提高農耕生活的產出效率,於是食物開始增加、人口隨之成長,逐漸有人投入其他領域,慢慢發展出科學、藝術、哲學等其他文明。前者遠勝於後者的根本,很明顯是因為不斷累積,才有今日眾聲喧嘩、百花齊放的人類世界。

簡言之,「累積」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過去的一群人是如此,現在的一個人是如此,想必未來的一個人、一群人也都將如此!

(本文同步刊載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