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8/8《經濟日報》CSR的原產地
2019/08/12

CSR(企業社會責任)浪潮風起雲湧,相信社會各界都有明顯感受,近年來更成為企業經營的必備條件,甚至衍生發展出一股龐大的CSR商機;但面對琳瑯滿目的各種分析、教材、工作坊,人們會不會反而摸不清CSR的真正樣貌及意涵?迷失在林林總總的量化指標與作文比賽之中…。

若深入淺出定義CSR,筆者個人觀察是-企業在日常營運過程中,追求經濟/公司治理(G overnment)、環境(Environment)與社會(Soicety)的永續發展。因為企業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經濟運作單位,取之於社會的同時,當然也必須思考如何用之於社會,並兼顧未來世代的生活環境,這是CSR基礎的ESG概念,並從而推演出永續發展的多元軸線,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

ESG概念始於何時?其輪廓約在1999年代浮現,由時任聯合國祕書長的柯菲.安南(Kofi Atta Annan)所提出,安南首先是在1995年世界社會發展高峰會中倡議「全球盟約」構想,經細部規劃後,在199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中推動「聯合國全球盟約計畫」(United Nations Global Impact),倡議一出,獲得不少已開發國家與國際公會組織的廣泛支持,2000年中更贏得世界50大跨國企業聯合表態支持「聯合國全球盟約」。

其實更早以前,1987年由挪威總理布倫特蘭德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在聯合國大會所起草發表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也明白揭示了永續發展的定義、策略方向與具體做法。曾任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的布倫特蘭德夫人,更自此被視為國際永續發展與公衛專家。

以上追本溯源,某種程度肇因於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於資本主義制度演化與破壞環境種種作為的反思與省察;若沿著歷史長河往前尋跡,有沒有更加源遠流長的原生論述,關注天、地、人的至衡一體、共生共榮?

答案,出現在2500年前的古中國。

實踐者是孔門高徒-端木賜,字子貢,春秋末年衛國人。是春秋時期的大富豪,在拜孔子為師之前,就已經是一個殷實商人、家有恆產;拜入孔門之後,由於跟著孔子周遊列國,時常往來於曹、魯之間,人棄我取、互通有無、跨國營銷,進而累積大筆財富,多國國君都要敬他三分。

以CSR角度仔細分析子貢作為,經濟方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家累千金」,是太史公司馬遷的描述;社會方面,子貢是個大慈善家,「博施於民而濟眾」,常會在天災時開倉賑災放糧,也會在周遊列國時,贖回魯國奴隸、還其自由之身;環境方面,「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這句孔子家語雖出自曾子,身為孔門十哲的子貢應該也是奉行不渝。

也因此,我們經常看見有些商號掛有「端木遺風」的匾額,自許效法子貢的儒商風範。在司馬遷《史記》中,特闢有《貨殖列傳》一章,記載自春秋時代以來的大企業家,是有記載以來最早的富豪排行榜,首稱是「三致千金分散與貧交疏昆弟」的陶朱公范蠡,接著是與范蠡齊名的孔門高徒-子貢,第三是「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的平民白圭。

這就是史上最早的ESG概念。由此觀之,CSR相關論述實非西方獨有,更精準地說是系出東方,長久體現在儒家傳統的倫理思想之中,時隔兩千多年,反而由西方企業發揚光大,某種程度也印證CSR誠為普世價值、恆久不滅。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