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08/15《經濟日報》專欄:「企業社會責任 永續發展利基」
2013/08/15

6月下旬,我代表「信義企業集團」,在上海出席一場別出心裁的頒獎典禮,迎賓晚宴設在浪滔滾滾的黃浦江上,襯著岸畔相伴的東方明珠塔與璀璨夜景,正感悟著宋代蘇軾盛讚「千里共嬋娟」的水天一色;低頭瞧見色、香、味俱全的精緻菜餚,忍不住憶及前陣子喧騰一時的死豬漂流事件。

在台灣,黑心食品的爭議亦是層出不窮,從兩年前的塑化劑,到近來的毒澱粉、過期原料、虛擬牧場等,除了重挫民眾對於國內食品安全的信心外,更恐使台灣長久以來苦心營造的「美食王國」形象毀於一旦。

兩岸黑心食品事件雖都須嚴加譴責,要求相關業者深自痛省、政府加強稽核管控,但追根究柢仍有本質上的差異:大陸企業晚近成長快速,雖然硬體建設令人驚艷,但軟體心態仍有待建立,面對弱肉強食的市場競爭,政府干預與平衡的力量益發重要,嚴刑峻罰成維持叢林秩序的根本法則。

但,台灣社會早已走過原始粗放的草創階段,「企業家精神」才是支撐台灣經濟不斷向前的核心動能,業者的自我提升與自律自清,是台商迥異於對岸企業的巨大優勢,內化社會責任無疑是企業永續策略的根本利基;更別提,政府介入力道與箝制企業家精神間的分寸拿捏,還有常見的政府失靈/失能等問題。

不論熊彼德或杜拉克等商管大師,對「企業家精神」有何獨到見解,包含人文精神、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社會責任等普世價值,應為其萬變不離其宗的中心思想。換言之,台灣產業已經走到必須改弦更張的十字路口:一味壓低成本的傳統供應鏈管理已難以為繼;如何改以加強控管來源/製程、確保產品/服務品質穩定,或完善售後服務、關照各利害關係人等提高顧客信任度的戰略思維,才是左右未來營運升級的全新挑戰。

這種思潮充分體現於日漸崛起的良心商號趨勢。近年來,由於消費者保護與公民意識日漸抬頭,愈來愈多的市集小販或微型企業,雖然規模小、毛利低、資訊不足,卻堅持標榜無毒有機、產地直銷、公平貿易、環境友善等倫理準則,願意犧牲利潤換取消費者信賴;相形之下,具有議價能力、充分資訊與內部規模經濟等優勢的大型業者,更應該積極認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責無旁貸,才對得起信任其品牌商譽、願意付出較高代價的普羅大眾。

「企業社會責任」(CSR)學說發展已久,相關論述可說是汗牛充棟;國際間,包含聯合國與各種非政府組織(NGO),相繼發起各種全球性盟約,希望結合官方和民間力量加速推動;在國內,各主管機關與民間團體,也廣泛訂定相關標準及遵循依據,促使愈來愈多企業,積極正視這股愈吹愈烈的CSR之風。不論其動機是從「利」出發、亦或真心為「義」,總算是在台灣商界中灑下一片CSR的希望種子,遲早得見萌芽茁壯、成為參天大樹的一日。

《後漢書.樊英傳》說,「…非禮之祿,雖萬鍾不受也;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類似理念如能普遍深植於經營階層心中,台灣企業才能真正掌握脫胎換骨的一線曙光,有機會由僅為股東創造價格的「成功企業」,進階成為替所有利害關係人發現全新價值的「偉大企業」。

(作者是信義房屋董事長)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