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03/22《工商時報》專欄:幸福企業公益平台─社會企業的雛形
2013/06/26

近年來,台灣民主進展愈見深化,公民運動的集體思辯力道也愈發強勁,從早些年的樂生運動、今年初的反媒體壟斷,到即將舉行的反核四公投,不同思潮的多元展現,不僅相互撞擊出台灣社會的韌性與活力,同時也孕育出溫情瑰麗的人文風情。

向來被認為「唯利是圖」的企業,也無法自外於這股草上之風,「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遂因此應運而生,甚至融滲進入企業組織中。如果我們借用光譜(spectrum)概念解釋,由美國杜克大學商學院教授格利高里‧迪斯(J. Gregory Dees)最早提出的「社會企業光譜」(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是依據主要利害關係人與非營利組織的關係,將「社會企業」區分成3種類型。

一端是純慈善,僅接受捐贈與志工的傳統非營利組織(NPO);另一端是純商業,以股東為基礎的商業組織;居間的則是混合式,強調利害關係人,兼含社會與經濟混合動機的類型。類似《信義房屋》一樣的商業公司,若想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多半是透過從事慈善或公益事業的手段:最簡單的是偶發性的慈善捐款,難度高一點的像是制度性的公益活動。

實務操作上可分為若干型態:例如在組織內成立公益性專案、與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設置公益事業部門;或是在組織外成立基金會、協會等公益性法人,進行各種策略性的公益活動。

不論是何種方式,最終仍希望能改善經營環境(如塑造企業形象、回應社會觀感等),並具體反映或回饋至營利績效,本質上與以解決社會(或環保)問題為成立宗旨的社會企業大相逕庭。

但,也有例外。

《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贊助計畫」9年以來,至今已協助超過1千個社區進行社區營造或圓夢想望;去年起又更進一步成立「幸福企業公益平台」,盼為有需要的社區及有心助人的企業,提供一個積極媒合的機會與管道,儼然成為吸取企業養分茁壯的社企種子。

以花蓮五味屋為例,這是由東華大學師生與在地社區工作者合作,利用豐田社區一處閒置空間改裝成立的「社區二手商店」,目的在提供給偏鄉孩子一個具體而微的「類社會」消費場所,讓小老闆們學習經營一家屬於自己的店,從整理二手物資開始、重新標價、上架陳列、銷售技巧,到最後與客人互動,讓孩子們由做中學、相互鼓勵,實際印證書本技巧。

隨著五味屋的關照範圍愈來愈廣,每年寒、暑假湧入大量志工協助孩子們學習,住宿需求因此愈來愈大。消息一在鄉里上傳出,竟幸運獲得一位同社區的七旬老婦,無償提供閒置房舍給五味屋的志工使用,並成為現在名聞遐邇的公益民宿-「外婆的家」。

但畢竟屋齡已逼近20年,整修與增添設備所需的龐大經費,對五味屋來說,實為「難以承受之重」,特別是格外不足的衛浴設備;適逢「幸福企業公益平台」開始運轉,4年前就已與五味屋成為社區夥伴的《信義房屋》,便自發性著手媒合五味屋與可能贊助企業,希望讓更多人加入展愛行列。

最後一同慷慨解囊的贊助業者包括:采金房、和碁室內裝修設計、云誠實業、金石鎮陶瓷、中國電器、東亞照明、富迅科技、東源物流事業、宜靜優質搬家等;有人出錢、有人出力、有人出材料,協力打造了一棟簡樸卻又充滿人情味的在地建築,並期待成為旅人造訪台灣後山的心靈補給站。

根據聯合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本壯老師的詮釋,「幸福企業公益平台」正是一種社會企業的雛形,在資金籌措不易的草創初期,由企業提供財務支援,不僅可免除如影隨形的財務困境,又能迴避人治色彩濃厚引發質變的隱憂。待來日根基穩固後,便可以轉為基金會型態運作,正式邁入盈虧自負的社會企業階段。

這是一種扎根於企業既有的商業土壤,滋養出社會企業美麗花朵的嶄新型態。理論上超脫出迪斯教授的三類企業說,再度證明了「社會是個有機體」的演化論點;實務上除能充分實踐其原生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外,其對整體社會的正面貢獻,應更能超越商業色彩、帶來更高純度的公益感動。這是當初在推動「社區一家計畫」時不曾想像到的無心插柳之喜,也希望更多懷抱「幸福台灣」願景的同好們,比肩連袂共襄盛舉。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