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05/30《工商時報》專欄:「利他」才是真正「利己」
2013/06/26

 

2013年4月24日,早上近9點,正是車水馬龍的通勤高峰時間,位於孟加拉首都達卡近郊,樓高八層的熱那大樓(Rana Plaza)突然無預警坍塌,造成至少1,000人死亡、超過2,500人受傷,是孟加拉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安事故。
甫就任的教宗方濟罕見地痛心表示:「有關孟加拉慘案的某則標題令我心驚,『每月靠38歐元過活』,這是死者的工資,這叫奴役」、「公司只追求利潤,不支付正當的勞動報酬,是對神的冒犯」。
這起意外之所以引發國際眾怒,是因為當地核查人員在前一天就發現大樓表面有巨大裂縫,要求樓內人員盡快疏散並永久關閉該建物。但成衣工廠負責人卻在隔天,要求工人繼續返回工廠上班,並謊稱建物安全沒有問題,終致釀成難以挽回的慘劇。
這不是孟加拉第一次發生類似事件,從孟加拉以其低廉且充沛的勞動力,搶占世界成衣業出口大餅後,雖然每年可創造至少300萬個就業機會,每年產值在150到220億美元之譜(全球第二);但不幸的是,2000年起不斷有大小事故發生,且死傷規模1次比1次擴大。外媒事後究責指出,這些慘劇肇因於「快速時尚(fast fashion)」的流行。所謂「快速時尚」,是指價格低廉、消費周期極短的服飾產品,由於產業要求低成本、立即生產、快速交貨,使得身為成衣業大本營的孟加拉工人,只能在低工資、超負荷中困苦掙扎。
這論調是否似曾相識?
1997年的Nike童工風波;2005年廣東貴嶼因過度發展「電子垃圾經濟」,引發嚴重環境汙染;21世紀初期的非洲血鑽石、赤貧咖啡農;直到今日的孟加拉達卡大樓倒塌事件,在在都在提醒我們資本主義的致命盲點-當世界村、全球化的發展風行草偃、影響無遠弗屆之後,關乎主權疆界的國境邊城,早已非為爭奪重點,取而代之的是,跨國企業對於自然資源的弱肉強食,與對弱勢勞工的無情剝削。
於是,我們看到,公平交易咖啡、倫理消費、道德製造、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倫理、社會企業等反思運動,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顯示,昔日資本主義主宰市場的共主地位已然動搖,一股強調永續癒療、和平合作、互利共存的嶄新思潮,正以救世主的閃耀姿態,在世界各個角落快速蔓延。
回想我在創辦《信義房屋》之初,首要之務是確立日後發展的根本原則(立業宗旨):「吾等願藉專業知識、群體力量以服務社會大眾,促進房地產交易之安全、迅速與合理,並提供良好環境,使同仁獲得就業之安全與成長,而以適當利潤維持企業之生存與發展」。多年之後發現,約莫在我寫下立業宗旨的同時,美國服務業行銷學大師卡爾‧艾柏修(Karl Albrecht)也提出「服務金三角(Service Triangle)」的理論:提供成功服務的必要條件,須同時兼顧公司、員工與顧客等三大構面。
這兩者概念明顯不謀而合,點出「分配合理利潤予各利害關係人」,才是企業永續成長的關鍵基石。箇中道理其實很簡單:企業之所以能生生不息,除了自身條件與努力外,很大一部分有賴非操之在我的因素,如前人貢獻、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等;換言之,如果企業只願恣意強取豪奪、窮盡一切資源,卻吝於與利害關係人們淵源共生、和諧共榮,遲早會陷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困境無法自拔。
一張張外電有關孟加拉工安事件的照片,不禁令我出神冥想:如果,近代經濟學信奉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多一點;倘若,世人能早點領會「利他」才是真正「利己」的硬道理,紛擾近半世紀的南北對抗(發展中國家v.s.已開發國家),可能早以合作取代鬥爭;因貪婪而生的金融海嘯或許不會爆發;危及人類生存的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也許能晚個幾億萬年才出現。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你相信嗎?

 

2013年4月24日,早上近9點,正是車水馬龍的通勤高峰時間,位於孟加拉首都達卡近郊,樓高八層的熱那大樓(Rana Plaza)突然無預警坍塌,造成至少1,000人死亡、超過2,500人受傷,是孟加拉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安事故。

甫就任的教宗方濟罕見地痛心表示:「有關孟加拉慘案的某則標題令我心驚,『每月靠38歐元過活』,這是死者的工資,這叫奴役」、「公司只追求利潤,不支付正當的勞動報酬,是對神的冒犯」。

這起意外之所以引發國際眾怒,是因為當地核查人員在前一天就發現大樓表面有巨大裂縫,要求樓內人員盡快疏散並永久關閉該建物。但成衣工廠負責人卻在隔天,要求工人繼續返回工廠上班,並謊稱建物安全沒有問題,終致釀成難以挽回的慘劇。

這不是孟加拉第一次發生類似事件,從孟加拉以其低廉且充沛的勞動力,搶占世界成衣業出口大餅後,雖然每年可創造至少300萬個就業機會,每年產值在150到220億美元之譜(全球第二);但不幸的是,2000年起不斷有大小事故發生,且死傷規模1次比1次擴大。外媒事後究責指出,這些慘劇肇因於「快速時尚(fast fashion)」的流行。所謂「快速時尚」,是指價格低廉、消費周期極短的服飾產品,由於產業要求低成本、立即生產、快速交貨,使得身為成衣業大本營的孟加拉工人,只能在低工資、超負荷中困苦掙扎。

這論調是否似曾相識?

1997年的Nike童工風波;2005年廣東貴嶼因過度發展「電子垃圾經濟」,引發嚴重環境汙染;21世紀初期的非洲血鑽石、赤貧咖啡農;直到今日的孟加拉達卡大樓倒塌事件,在在都在提醒我們資本主義的致命盲點-當世界村、全球化的發展風行草偃、影響無遠弗屆之後,關乎主權疆界的國境邊城,早已非為爭奪重點,取而代之的是,跨國企業對於自然資源的弱肉強食,與對弱勢勞工的無情剝削。

於是,我們看到,公平交易咖啡、倫理消費、道德製造、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倫理、社會企業等反思運動,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顯示,昔日資本主義主宰市場的共主地位已然動搖,一股強調永續癒療、和平合作、互利共存的嶄新思潮,正以救世主的閃耀姿態,在世界各個角落快速蔓延。

回想我在創辦《信義房屋》之初,首要之務是確立日後發展的根本原則(立業宗旨):「吾等願藉專業知識、群體力量以服務社會大眾,促進房地產交易之安全、迅速與合理,並提供良好環境,使同仁獲得就業之安全與成長,而以適當利潤維持企業之生存與發展」。多年之後發現,約莫在我寫下立業宗旨的同時,美國服務業行銷學大師卡爾‧艾柏修(Karl Albrecht)也提出「服務金三角(Service Triangle)」的理論:提供成功服務的必要條件,須同時兼顧公司、員工與顧客等三大構面。

這兩者概念明顯不謀而合,點出「分配合理利潤予各利害關係人」,才是企業永續成長的關鍵基石。箇中道理其實很簡單:企業之所以能生生不息,除了自身條件與努力外,很大一部分有賴非操之在我的因素,如前人貢獻、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等;換言之,如果企業只願恣意強取豪奪、窮盡一切資源,卻吝於與利害關係人們淵源共生、和諧共榮,遲早會陷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困境無法自拔。

一張張外電有關孟加拉工安事件的照片,不禁令我出神冥想:如果,近代經濟學信奉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多一點;倘若,世人能早點領會「利他」才是真正「利己」的硬道理,紛擾近半世紀的南北對抗(發展中國家v.s.已開發國家),可能早以合作取代鬥爭;因貪婪而生的金融海嘯或許不會爆發;危及人類生存的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也許能晚個幾億萬年才出現。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你相信嗎?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