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
專欄文章
 10/24《工商時報》專欄:適當─探討企業利潤分配
2014/11/07

連月來的歐洲經濟前景堪慮,連身為成長引擎的德國都發生熄火跡象;日本安倍經濟學也呈現強弩之末的欲振乏力;中國經濟則明顯減速,恐低於官方所設定的7.5%目標。眼下,只有美國景氣重返復甦軌道,聯準會(Fed)升息時刻似乎指日可待。
可是,在世界經貿緊密聯繫的全球化時代中,美國經濟能維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美好嗎?答案顯而易見。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九月中旬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世界各國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就業危機,將使全球經濟難以重振雄風。唯有透過各國政府致力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品質及勞工薪資,才能促進消費、投資及經濟成長,有效擺脫景氣陰霾。
換言之,走過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信仰資本主義的各國政府,儼然陷入相同困境:財富過度集中、貧富差距擴大,從而埋下社會動盪的不安因子。台灣也不例外,受薪階級的工時沒有減少,單位生產力不斷上升,薪水為何卻連續凍漲16年?可能原因之一是:企業獲利沒有適當分配出去。
或許有人會說,企業獲利是天職,就算容或有幸運成分,但主要來自於企業家冒風險、善經營與勤創新的綜合成果;所以,外界應該尊重這些努力致富的合理報酬,讚許這種積極進取的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的概念,起源於18世紀,由一名愛爾蘭籍的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所提出,泛指企業家體現於組織、開創、經營、管理等的綜合才能表現,是一種關鍵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
在商業邏輯中,「企業家精神」雖然無所捉摸,卻遠比其他有形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重要許多,因為唯有卓然出眾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有效統整其他3種要素,達到成功經營事業的最終目標。
只是,嘉獎企業家精神的方式並非贏者全拿、老闆獨享。如果我們回到經營企業的初衷,企業本質不是追求利潤極大、業績第一、營收最高,而應該在於協助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積極創造幸福社會。正如同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言,「企業是社會的公器」、「生意為世間而存在,為人類而貢獻」。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先釐清企業存在的目的(why),確認企業的經營使命在於改善人類生存品質,自然就可以定義出所謂「適當」利潤的範疇,進而建立兼顧各利害關係人(客戶、同仁、股東、供應商、社區、自然環境等)權益的獲利型態。
意即「服務客戶促進交易安全、迅速與合理,提供良好環境使同仁獲得就業安全與成長,以適當利潤維持企業生存與發展,致力與供應商利潤分享,期待與社區居民共生共榮,從事自然環境保護以達永續發展之願景」。
再往下才是如何(how)執行的議題。以「提供良好環境使同仁獲得就業安全與成長」為例,《信義房屋》的作法是:自發放紅利的第一年起,就在公司規章制度中明定分配公式,每年提撥三分之一的稅後淨利,作為全體同仁的年終與績效獎金,至今已長達26年之久。
若能如此,至少能避免黑心無良企業層出不窮,也會顯著提升社會運作效率,整體商業生態才可望進入一種欣欣向榮的良性循環。
簡言之,唯有全面關照並調和各利害關係人權益,才能使企業從逐利走向永續、從成長走向成熟、從價格走向價值。新世代的企業家精神,不應該只侷限於企業的獲利責任,更應該擴及到謀求民生富裕、世代和衷共濟的社會責任。
而「適當」或許正是企業自我救贖的根本之道。
 

連月來的歐洲經濟前景堪慮,連身為成長引擎的德國都發生熄火跡象;日本安倍經濟學也呈現強弩之末的欲振乏力;中國經濟則明顯減速,恐低於官方所設定的7.5%目標。眼下,只有美國景氣重返復甦軌道,聯準會(Fed)升息時刻似乎指日可待。

可是,在世界經貿緊密聯繫的全球化時代中,美國經濟能維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美好嗎?答案顯而易見。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九月中旬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世界各國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就業危機,將使全球經濟難以重振雄風。唯有透過各國政府致力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品質及勞工薪資,才能促進消費、投資及經濟成長,有效擺脫景氣陰霾。

換言之,走過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信仰資本主義的各國政府,儼然陷入相同困境:財富過度集中、貧富差距擴大,從而埋下社會動盪的不安因子。台灣也不例外,受薪階級的工時沒有減少,單位生產力不斷上升,薪水為何卻連續凍漲16年?可能原因之一是:企業獲利沒有適當分配出去。

或許有人會說,企業獲利是天職,就算容或有幸運成分,但主要來自於企業家冒風險、善經營與勤創新的綜合成果;所以,外界應該尊重這些努力致富的合理報酬,讚許這種積極進取的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的概念,起源於18世紀,由一名愛爾蘭籍的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所提出,泛指企業家體現於組織、開創、經營、管理等的綜合才能表現,是一種關鍵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

在商業邏輯中,「企業家精神」雖然無所捉摸,卻遠比其他有形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重要許多,因為唯有卓然出眾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有效統整其他3種要素,達到成功經營事業的最終目標。

只是,嘉獎企業家精神的方式並非贏者全拿、老闆獨享。如果我們回到經營企業的初衷,企業本質不是追求利潤極大、業績第一、營收最高,而應該在於協助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積極創造幸福社會。正如同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言,「企業是社會的公器」、「生意為世間而存在,為人類而貢獻」。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先釐清企業存在的目的(why),確認企業的經營使命在於改善人類生存品質,自然就可以定義出所謂「適當」利潤的範疇,進而建立兼顧各利害關係人(客戶、同仁、股東、供應商、社區、自然環境等)權益的獲利型態。

意即「服務客戶促進交易安全、迅速與合理,提供良好環境使同仁獲得就業安全與成長,以適當利潤維持企業生存與發展,致力與供應商利潤分享,期待與社區居民共生共榮,從事自然環境保護以達永續發展之願景」。

再往下才是如何(how)執行的議題。以「提供良好環境使同仁獲得就業安全與成長」為例,《信義房屋》的作法是:自發放紅利的第一年起,就在公司規章制度中明定分配公式,每年提撥三分之一的稅後淨利,作為全體同仁的年終與績效獎金,至今已長達26年之久。

若能如此,至少能避免黑心無良企業層出不窮,也會顯著提升社會運作效率,整體商業生態才可望進入一種欣欣向榮的良性循環。

簡言之,唯有全面關照並調和各利害關係人權益,才能使企業從逐利走向永續、從成長走向成熟、從價格走向價值。新世代的企業家精神,不應該只侷限於企業的獲利責任,更應該擴及到謀求民生富裕、世代和衷共濟的社會責任。

而「適當」或許正是企業自我救贖的根本之道。


 

回董事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