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新聞
名家觀點/返鄉路上…
聯合新聞網 | 2019/12/12

總統大選在即,香港紛擾未解,台灣社會再度重現煙硝四起的一團混亂,很難不讓筆者想起15年前,推動「社區一家贊助計劃」前的光景:選舉前夕發生槍擊案,翌日選舉結果出爐,隨即進入法律訴訟程序,自此人心躁動、對立叢生。
這跟筆者從小到大熟稔的台灣截然不同,台灣應該是人情淳厚、里仁為美,實際上也是處處有溫情,為什麼人跟人之間,會走到勢不兩立,非要爭個你死我活的田地?
於是,筆者與公司同仁決定從自己開始,回到社會組成的最小單元-社區,希望由下而上重新尋回台灣與生俱來的質樸與寬厚,每個人的信仰可以不同、偏好可以迥異、認知可以分歧,但因著深愛這塊土地的共同點,所以我們願意接納彼此、建立共識,攜手打造一個欣欣向榮的美好家園。
這正是筆者與公司同仁始終不懈投入「社區一家計畫」的初衷。
「社區一家計畫」至今共15年,歷經三個階段,第一個五年是「社區一家贊助計劃」,望文生義,我們單純扮演贊助者的角色,但幾年下來發現,社區營造做得好的社區不少,卻無法有效擴散社造能量,因為還有更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社區,需要有人協助他們學習如何凝聚人心、產生社區意識,所以我們決定轉型進入第二個五年-「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
這個五年中,申請者只要可以說出構想,評審團與工作坊就會教你如何將構想具體成形、如何按部就班執行,甚至陪你一起檢視修正、讓計畫可發揮最大效果。慢慢地,愈來愈多社區開始琢磨出自己的樣子,展露前所未見的樣貌,居民互動漸趨頻繁、人心也愈來愈近,大家都為了「讓社區更好」的共同目標,持續大步向前。
也因此,我們進階到第二個十年的「全民社造計畫」,不僅維持了上個階段的共學機制,更進一步分年齡、分組別,協助差不多程度的同好可以聚在一起,共學、共好、共同成長,讓這些社區組織逐漸成為有機體,發展出自己的意識、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特性,除了讓自己更好之外,還能伸出手幫助其他社區,讓台灣每個角落都能夠愈來愈好。
今年,我們更首度與CNEX合作,記錄這15年來社區一家中值得被品味、被分享、被留存的動人故事。
第一年製播的五支紀錄片,自然都以「人」作為串接主軸,從高齡阿嬤(阿嬤的拼布畫)到新住民媽媽(新好好婦女),深刻描繪出現代女性即便在傳統油麻菜籽命的束縛之下,依舊可以藉由社區有機體,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群體,在垂垂老朽之際、在異鄉奮鬥之時,綻放出一朵朵穿越時空、衝破困境的生命之花。
在不認命、努力活出自己的母親薰陶之下,很自然會孕育出關心周遭環境的台灣之子,於是我們看到「小手拉大手」中的宜蘭北成國小,長者與少年的相互扶持,是台灣庶民紀事中的溫暖日常。年紀再大點,看到中國科大廣播社的「聽見幸福」,大學生們走入社區,用具體行動關懷視障者,用聲音熨貼了每位社區居民的心。
最後,是負責人從義大利回到故鄉鹿港生根的「返鄉路上」,一群返鄉青年用「今秋藝術節」系列活動的方式,凝聚人心、回饋鄉里、繁榮地方,希望讓日漸落寞的鹿港小鎮,以新舊融合的獨特姿態再現昔日風華。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是筆者與公司同仁投入社區一家15年來的最深體會,如果您也有所期待,請與我們一起併肩同行,就從2019社區一家系列紀錄片開始。
(作者是信義房屋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