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 台灣新屋需求大增
| 2017/10/30
近年來,人口紅利問題不斷被熱議,各方專家學者也針對台灣少子化現象作出了各種數據調查。少子化會導致新屋市場需求萎縮嗎?台灣商務平台創辦人胡偉良以他在房地產累積的豐富經驗分析表示「少子化不但不足以影響新屋市場需求的減少,甚至在未來的10年內新屋需求量還會大大提升」。
人口紅利
非房市發展關鍵因素
國發會人口報告指出,台灣2000年跨入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 15-64歲)占七成以上,此後勞動人口在2011~2014年達顛峰,占總人口約74.4%。不過受少子化衝擊,2016年開始快速下降,人口紅利將於2020年脫離。國發會預估,2061年15歲以下幼年人口將減少139萬人,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減少783萬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增加404萬人,少子化、高齡化現象將更趨明顯。
那麼,台灣房地產市場是否應該現在就擔心新屋巿場需求將減少?胡偉良表示,「只看少子化數據,就斷定未來房屋市場沒有年輕人就沒有成家購屋需求的觀念是短視的。民眾未來更應關注的是隨著人口老化的現象,高齡社會對於新屋的需求將會變得更急切。」根據內政部市價登錄的資訊統計,以全台房價最高台北市為例,首購族平均年齡為40.9歲,其中30至40歲的購屋者占37.5%、40至50歲占25.7%。假設40歲年齡層購屋者在20、30年前就已購屋,當時購買的公寓多是沒有電梯的住宅,經過20、30年的居住後,隨著購屋者年齡的增長至現今的60、70歲,顯示了現今老人住老屋的「雙老危機」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嚴重。
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截至105年止,全台30年以上的老屋為384萬戶,且10年後,全台3年以上的老舊房屋會進一步攀升至597萬戶,20年後則有739.7萬戶。
依目前公有建築物評估經驗估算,4、5層樓未符合耐震標準約有86萬棟。台灣經濟研究院表示,台灣地震頻繁,老舊房屋普遍抗災抗震能力不足、更缺乏消防安全設施,民眾的生命及財產損失都面臨了相當大的威脅,對民眾來講,汰換老屋最大意義在於居住安全獲得保障,畢竟國內老舊房屋比例不斷在攀升。胡偉良表示,「高齡老人繼續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不僅是生活不便、造成與朋友疏離的問題,老屋還存在高度安全疑慮,包括耐震標準不足、消防安全設施缺乏,一旦地震、火災,後果更是令人不敢想像。屋齡超過50年的房子將近有八成不適合居住,因此購屋者千萬不可抱著「一輩子住一棟房子的想法」。
銀髮族群
成新成屋市場主力
房市景氣好的時候,投資客至少占 3成以上的交易量,一年約占移轉量10萬棟以上,這幾年房市景氣低迷,購屋的客層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投機、投資客大幅減少。再加上少子化,人口紅利減少,大都會中可用建地愈來愈少,房屋市場每年新蓋的房子將不到5萬戶。
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40年以上老屋大增19萬至179萬,占比一舉突破二成至21%,等於每五間房子就有一間屋齡在40年以上。進一步觀察40年以上老屋,過去半年呈現暴增,從去年底160 萬宅,今年6月跳升至179萬,半年增加19萬戶,比去年全年增加14萬戶還多出5萬,占比也從去年底的 19%,一舉跳過二成至21%。依照比例來看,新成屋每年新蓋的數量不到5萬戶,但老屋卻在短短半年內增加了19萬戶。單以每年汰舊的速度和市場增加的供應量做比較,就很明顯觀察到幾年後,符合居住需求的居宅將呈現供不應求的情形。
胡偉良對少子化是否導致新屋巿場需求減少作出結論,對於「老有所終」這件事,台灣人寧願為了過舒適的新生活而想購房搬家,顯見「高齡住宅」將成為未來房地產另一波主流產品。再加上高齡購屋者口袋較深,購屋意願強,在老屋汰換新的趨勢下,未來的10年內新屋市場將會產生供不應求的情況。
經濟日報
只要成為信義開發會員,就能了解更多趨勢詳情!
成為會員
回分析列表